終於有機會到故宮南院一遊。原意當然是衝著曲線玲瓏的博物館建築,前來蹓相機。只不過積稿成山,不知何時才能見天日,先將有期限的館內展覽貼出來,館外園區種種,往後再找時間。
受惠於館內有條件開放攝影,拍了不少照片。只是到手不久的5D3(小孩的大舅慨然相贈),用起來不甚熟練,加上快門聲無敵大,在空盪盪的展間聽來格外響亮,頗有些不好意思。雖則有所謂靜音快門,其實不過減噪而已,依然清楚。是啦,參觀者確實有限。倘若在台北故宮,怕是根本沒人注意。不無好處,想拍啥便拍啥,不用煩惱有人杵在文物之前擺姿勢,老半天不想離開。
話說回來,有意拍照的參觀者,務必注意開放條件是些什麼。腳架、自拍棒之類顯眼之物,工作人員會出面制止;比較常見是忘記關閃燈,尤其是持手機的。雖則閃個幾次就會有人說話,但對文物的傷害已然造成,如果有的話。最好進場前檢查一遍,自己把閃燈關掉,免得有條件開放變成一律禁止,大家都拍不成。不會關?就別照了唄。
因為本意是來蹓相機,對展出內容其實了解不多。現場有真人定時導覽,也可以租機器聽語音,假如真有興趣的話。在下記性不佳,過耳即忘,所以向來不聽導覽,寧可回家找資料。不過展示文物眾多,只拍一成不到,隨意貼個幾張。事實上大多瞠目不識,也就無從解說。有興趣者不妨走一趟嘉義,充個人場。這麼表裡內外盡俱優美的博物院,倘若變成蚊子館,就未免太可惜了。
二樓大廳,售票處及寄物處
館外可由二樓或一樓入口進門,售票大廳在二樓,背包等突出物不能進場,必須寄存。那排被網民譏為骨灰壇的寄物櫃,親眼所見,感覺其實還好,只能說某些人想太多了。隨後由階梯上三樓,逐一參觀,由另一頭下二樓,再經過幾個展間,看完回到大廳。記得連水壺、保特瓶都不能進場,但不用擔心,各樓層都有飲水機。然而肚子餓就有點麻煩了,館內有個咖啡廳,馬虎果腹;想吃點像樣的,放眼整個園區,都沒看見餐廳之類,可能得自備便當。
認識亞洲—新媒體藝術展 (S301 多媒體導覽室)
以多媒體影片介紹亞洲歷史文明、民族風俗。然而限於時間,並沒有駐足觀賞。在下少了點兒文化,強作解人怕也不道地,不如請看官網解說,先知梗概。以下大部份說明文字節錄官網,欲知詳情請點連結,直接看行家開示,我就不班門弄斧啦。
奔流不息—嘉義發展史 (S302 嘉義文史廳)
不能不給東道主地頭蛇面子,特闢一個展間,講述當地歷史文化、風土人情。(以下節錄官網解說)以新媒體技術製作之影片,依時序發展,分為「旭日初昇—地理」、「嘉邑興起—開發」、「人文薈萃—文化」三單元,闡述史前到現代嘉義歷史文化及地理人文景觀;並藉新媒體互動年表及小型專題展覽,深入嘉義豐富的文化底蘊。
佛陀形影—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(S303 佛教藝術展廳)
分為「誕生的喜悅」、「佛陀的智慧」、「菩薩的慈悲」、「經藏的流轉」和「密教的神奇」五單元,以時間為軸,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,呈現佛教藝術的「不變」與「變」。(節錄官網解說)
左:彌勒菩薩,巴基斯坦(古犍陀羅)貴霜王朝(一~三世紀)
展示品中許多來自印度、中南半島、西藏、日本等佛教影響範圍,與我們日常所見的佛教文物,有著饒富趣味的差距。
錦繡繽紛—院藏亞洲織品展 (S304 織品文化展廳)
以 「絲綢故鄉」、「紗籠風采」、「夢幻彩織」、「草原色彩」和「東西交織」等五單元,分別展出東亞、東南亞、南亞、中亞和 西亞等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,最後再以「織染繪繡」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,進而欣賞亞洲的人文藝術成就 。(節錄官網解說)
展品甚多,選貼我們較不常見的中亞服飾
烏茲別克 布哈拉 19世紀 黃地紅花紋伊卡婦女外袍
KIMONO-18~20世紀日本服飾特展 (S304 織品文化展廳)
以近年新購日本服飾為主軸,包括江戶小袖、武士服飾、近代和服及織品等,規劃「江戶服飾-織染繡的競演」、「和服之美-創新與傳承」兩單元,藉以呈現日本服飾之美。(節錄官網解說)
揚帆萬里—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(S201 陶瓷展廳)
本展覽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,共一百六十一組件作品,其中主要是十七、十八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,並以「伊萬里瓷」、「炫富道具」、「筵席食具」、「宮殿裝飾」等四單元,介紹伊萬里瓷器的特色,以及其在歐洲的用途。第五單元「國使贈禮」則展示清宮舊藏十三組件伊萬里瓷,以不同的收藏脈絡,呈現伊萬里瓷器在航海時代的貨利爭逐中,百餘年的歷史風華。豐臣秀吉(1537-1598)出兵朝鮮,帶回熟稔製瓷技術的朝鮮工匠,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。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,解決了原料的問題。1610 年代,又在有田町燒製出日本第一件瓷器。(以上節錄官網解說)
左:五彩相撲人像,江戶時代(約1680-1710)
右:盤中紋飾係外銷歐洲,貴族指定式樣
據說原本銷歐東方瓷器以中國為主流,日本則趁明清之交戰亂停產崛起,打開歐洲市場,大受歡迎,建立獨樹一幟的名聲。
五彩美人紋大盤,江戶時代(1700-1730)
五彩花鳥紋蓋碗,江戶時代(1720-1740)
尚青—高麗青瓷特展 (S201 陶瓷展廳)
高麗青瓷是高麗王朝(918-1392)在朝鮮半島所燒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,產品多以單色青瓷為主,也透過陰刻、陽刻、透雕、象嵌、鐵繪、辰砂等多種裝飾技法,表現出自然萬物的生動姿態,反映出高麗時代人們喜愛從自然取得靈感的創作風格。(節錄官網解說)
右:青瓷雕刻鴛鴦蓋香爐,12-13世紀
和17~18世紀的日本瓷器對比,難免顯得樸拙,但也反映不同時代,技術及文化底蘊的差異。
芳茗遠播—亞洲茶文化展 (S202 茶文化展廳)
分為「茶鄉—中華茶文化」、「茶道 —日本茶文化」、「茶趣—臺灣工夫茶」等三單元,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,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; 並藉由明代茶寮、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,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,帶領觀眾認識茶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 ,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融通的茶文化。(節錄官網解說)
清 乾隆 洋彩番蓮紋紅地茶壺及洋彩錦上添花紅地茶鍾一對
日本 明治時代 煎茶提籃茶器組
忘了這是啥,看起來是茶壺罷?懂茶道的還請指點一二
來自天方的仙工—南亞美玉特展 (S203 專題展廳)
十六世紀初期,帖木兒帝國皇室後裔巴伯爾率軍前往印度北部,建立蒙兀兒帝國(1526-1857)。經歷百年的經營,帝國勢力蒸蒸日上,君王得以積極營造雄偉的石雕建築,甚至延攬歐洲與伊朗等地工匠前來供職;透過跨越文化和政治疆界的交流,蒙兀兒帝國境內各種工藝大放異彩,玉器更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。(節錄官網解說)
這幾張的鑲嵌比較花俏
也有較內歛的蝕刻,鏡中可見倒影,紙上則是拓印
「卡達」短劍,印度 西元18~19世紀
左圖是儀仗裝飾用的匕首
肉形石-如真似饌 (S204 至寶廳)
「清 肉形石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富人氣的文物之一,材質屬玉瓍類的碧石。仔細端詳,可見玉石形成過程中豐富層次的堆疊紋理,由底部天然的原石;至頂部的鑽孔、染色,無不透露出自然與人工生動且巧妙的結合。(節錄官網解說)肉形石獨個兒端坐至寶廳中央,可見館方重視程度。看到這兒也巧,肚子咕嚕咕嚕叫,午餐時間到,正好去找飯吃。
挑高如天幕的大廳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7/06/23 11:08:0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